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警察的數目與比例


我視為土共的元邦彥在《台灣史略》(1990)書中記述日本佔據臺灣後藉著強大的警察隊伍以監視島上的居民:「日本侵略者為有效地控制臺灣,建立了一套兇狠的警察制度。警察遍佈全島各個角落,掌握著鎮壓和控制臺灣人民的無上權力。據陳碧笙[《臺灣抗日秘史》第113-114]統計:臺灣當時的編制『州、廳有警察部,市有警察署,郡有警察課,街莊有警察分室、派出所或駐有所,全島共有警察機構1,500多處,警察人員18,000餘人,平均每160個居民就有一名警察。』

為了證明日佔時期臺灣警察監視之嚴密,元邦彥乃以世界各地的類此統計來做個比較,當中提到了香港(之前他在1987年曾出版有《香港史略》一書):「這個比例,就是在現代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也自愧不如。香港平均每247人只有一名警察,日本東京平均每287人一名警察,英格蘭與威爾斯平均每450人有一名警察,而荷蘭平均587人才有一名警察,新西蘭更少,平均每665人才有一名警察。可見,當年的臺灣警察與人口的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地區。」

昨天早上我往灣仔藝術中心開會,沿途上每幾步就遇見一個穿制服的警察,附近也設置了各種路障。回家後上網翻查一下現時香港的警察情況,發現那比例已經跟元邦彥所記的247:1提高了不少。據「維基百科」的說法:「現任合共近40,000人的大部隊……,警民比例及編制均為世界上最高及最龐大之一。」以香港人口為七百萬計算,現時的警民比例1751,跟當年臺灣的1601相去不遠了。

世界上對警察的想法,我想是很少中立的:不是喜歡支持就是討厭憎惡,只視之為一種職業的會是香港人嗎?我的學生之中也有是當警察的,希望明天我上街遊行時,假若遇上他們不會向我亂射胡椒噴霧吧。

附圖是美國著名街頭藝術家Shepard Fairey的作品。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需求式與供應式的作者


這幾年跟藝術家程展緯有幾次合作,有回他表示現時他的作品每每是因應策展人或主辦者的題目而製作。類似的例子有我的好友香港歷史專家高,如今他很少主動地做甚麼題目,因為從學院到政府部門到各種機構找他協助已經足夠令他忙個不了,還要招呼像我這些有乜芝麻綠豆唔知的就找他查詢的各路人物 ─ 前月我找他看了些20世紀初年的照片,只見他毫不在意地就從蛛絲馬跡敲定拍攝的地點,在座的同事小妹頓時瞠目結舌,彷彿看見窗外剛剛有巫者騎著掃帚飛過一般。

這些作者我會稱之為需求式的作者,而我自以為則只是屬於供應式的作者。偶爾有人找我搞項目的我推卻了的大概是十之八九,只因自己對有關課題認識程度有限,勉強接下必然有負所託。近二、三年我做過的題目都算得是從自己的興趣和認知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中期花果,故此說我是個供應式的作者。

需求式的作者是比供應式的作者有更多的能動性吧,但要達致那樣的水平實在不是三朝兩日的事。回想1991年返港至今二十年有多,自我檢視總算是有些進步的;但歸結起來也只是盡量令自己不至淪為吹牛大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