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用雞蛋換走了大衛

在一堵高大堅實的牆和向它撞擊的雞蛋之間,我永遠都站在雞蛋的一方。」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今年二月在以色列接受「耶路撒冷文學獎」時,曾經用英語發表講話,當中包括了這句迅速成為了聲咬的譬喻。


全讀他的講辭,可知他的「牆與雞蛋」起碼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戰爭(例如以巴之戰)裡的武器與平民,二是人類社會裡的建制與個人。關於後者,村上春樹有這樣的解釋:「這牆有個名字:那就是體制』。體制本來是要保護我們的,但有時候它卻會衍生出自己的生命,然後就開始殘殺我們,並使我們去殘殺別人 冷酷、有效、有系統地去殘殺。」


村上春樹不愧為當代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牆與雞蛋」的譬喻可謂是不脛而走,連《信報》主筆練乙錚今天也徵用了它,以形容中共與跟它抗衡的劉曉波



我不懂日語,卻總懷疑出處其實來自中國的成語「以卵投石」。上網搜尋,此語的來源有二,都是在戰國時代:《荀子、議兵》:「經桀作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另《墨子、貴義》:「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猶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不可毀也。」


由於有兩個出處,我猜在戰國當時來說,這是個流行諺語。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荀子或者墨子,在使用此詞時都站在了強權的牆的一方 墨子還是中國思想家之中最接近庶民和社會主義的哪。我小時候也學過此詞,卻也從來沒有聽過老師會讚許雞蛋的勇敢的。


換句話說,村上春樹引用這成語的動人之處,就是顛覆了兩千多年來的立場,令我們重新反省,到底自己要站在牆抑或雞蛋的一方。


其實以小戰大,或者以小眾之力對抗如國家機器的景況,西方早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寓言,就是《聖經》裡頭的大衛挑戰巨人歌利亞,而且,傳統以來引述這寓言或者它的故事架構的,往往都站在弱者大衛的一方。


這樣說來,村上春樹實在是覆述了大衛與歌利亞的譬喻,巧妙之處是他將雞蛋換走了大衛的角色而已。這在以大衛之星作為國旗,號稱大衛之子的國度以色列裡,似乎饒有深義喔。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早期香港圖像之二

正如前述,今日香港地區在宋元以來就有漢族居住,但未知有無本地的圖像遺留下來。是故,暫時只能以嘉慶二十四年(1819)王祟熙修編的《新安縣志》書中刊印的兩幅香港地景的水墨畫,作為最早的參考。


此二圖之一為《杯渡禪踪》,即今日屯門的青山。這是香港地區之中較早有歷史紀錄的地方,五代劉宋時就有杯渡禪師在此落腳。可以說,是所謂「歷史名勝」。


另一圖就是這裡貼上的《甘泉飛瀑》。後世的研究者都普遍認為即是香港仔華富邨後面的瀑布區。若從此圖所繪的地理形勢看來,我也覺得不無道理。至於為何此地成為香港二景之一,大概是因為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以來每有外國船隻在此汲取食水,而漸為人知的緣故。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恐龍活化試驗


-->
今年初承蒙程展瑋、劉建華等君的邀請,加入籌組了一個後來命名為「活化廳」的藝術社團,並申請成為藝術發展局屬下油麻地上海街藝術空間未來一年的營運單位。

在籌組期間「活化廳」的開會非常扯:成員十人 其實總數有多少我也弄不清楚,因為每每有臉孔突然出現或消失 除我之外,全部都是年青力壯幹勁有如沖天炮的人物,提議出來說可以搞的活動往往都是想像力以外的節目,最精彩之處是還要強調是以最down-to-earth的社區性為宗旨,包括歡迎附近街坊到空間擺賣貨物,搞看風水課程等等。

就我所知,是次申請上海街藝術空間營運權的單位起碼有三個,結果「活化廳」脫穎而出,大概令不少人感到意外。祖國香港近日都高唱河蟹,說不定是我們取勝的主要原因。

關於「活化廳」的性質這裡有個片子可以做點簡介,看不明白的話可以到現場了解。昨天我抱的也是此心情去出席它的「打招呼日」,結果和兩位年輕人在一張小人國式、中間還有兩英呎中空的乒乓球桌上,搓了近點鐘爛得無法再爛的球!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世界新歷練

十年前在《信報》讀陳雲的「荒村經濟」一文,記述五十至八十年代新界生活從農牧轉投商業和地產的轉變;至結語時有好幾句叫我震動的話:「我這一代人是幸福的,不是因為白手興家,而是因為經歷事情最多,……短短三十年,村子經歷了從種稻自吃到種菜出賣,再到出城打工、終到了賣地收利、腐化墮落的關鍵轉變。短短三十年,我村從荒村變成廢墟。……現在的一代,雖然有互聯網甚麼的資訊高科技,也有九年免費教育,但已經沒有甚麼歷練的機會了。」


前幾天澳洲悉尼市颺起橙紅色的雲塵,還有近年不絕於耳的環境暖化危機,我終於認為陳雲還是估錯了:新起的一代將要面對的困難歷練,不會比我們那一代為少,但也許到頭來都跟我們般感到束手無策。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三報一視

那天聽網上播音節目《家豪會客室》(2009820),訪問司徒華。當說到日常生活時,發現我跟華叔竟然有些相似:早上看三份報章 《信報》、《明報》、《蘋果》,電視則晚上看半小時的「有線」新聞。


但始終是屬於兩個時代的人,華叔大概沒有上網的習慣,而我在家時電腦基本是長亮的。所謂看報我看的也是網報我也聽不少網上播音節目,主要是「香港人網」和「Our Radio」。這些節目的內容和水準,都比以往在大氣電波聽到的高出很多。



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村上春樹不會患上癌症

朋友傳來醫學科普文章一篇,讀後頗感得益。如果能夠遵從其建議,且持之以恆就好了。

《排汗和排尿的差別》

看了以下的報告,你還是要開冷氣嗎?
關掉冷氣,不但節能,又有益健康,你熬得過的,相信自己能,你就一定能!


【您知道為什麼馬拉松選手不得癌症嗎?】


德國體育醫學龍頭艾倫斯特〈譯音〉博士發現,所有運動選手當中,唯獨馬拉松選手沒有罹患癌症的病例。因此艾倫斯特博士為了找出不得癌症的原因,不斷的研究,結果發現了一項驚人的事實。艾倫斯特博士採集了每天跑步 30 公里以上的馬拉松選手的汗水,分析其汗水的成份,結果發現汗水中含有鎘、鉛、銅、鎳等之重金屬物質。


艾倫斯特博士下的結論是「每天跑 30 公里以上的馬拉松選手,自體內深處排出大量汗水的同時,亦將體內累積的致癌成份〝重金屬〞排出體外,徹底去除癌症的根源,因此馬拉松選手是不會得癌症。」


根據以上的研究結論,艾倫斯特博士發表了「以排汗的方式,徹底去除體內的累積物,可預防癌症」的研究報告,艾倫斯特博士強調的「想要健康長壽,就要一天一次大量排汗。」這句話是絕對值得信賴的。

【您知道排汗市場如此龐大?】

能量之國韓國的排汗市場一年約新台幣 6000 ,您知道為什麼一年有幾億人次的韓國國民到黃土能量房去排汗嗎?


在沒有任何廣告宣傳的情況下,短短 15 年內形成了如此龐大的市場全靠體驗後的口碑相傳。


因為體驗過後發現能量排汗無論對慢性病患的病症、促進血液循環或皮膚美容,以及維持苗條的健康身材上皆具有驚人的功效。

【出汗能夠排泄體內有害物質】

對身體而言,為何出汗特別重要呢?排泄體內不需要物質的基本功能,就是排便、排尿與出汗。其中, 汗具有排泄體內疲勞物質或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毒素的重要作用。


雖然尿也會排出重金屬,但是排出功能卻遠不及汗。亦即藉由出汗,能夠排出大量的重金屬。
汗也具有調節體溫的重要作用。全身健康的出汗,就能夠強化現代最欠缺的體溫調節功能與自律神經。汗從體表氣化,令人得到爽快感,對精神也有很大的幫助。


藉著氣化熱消耗熱量,能夠提升代謝力,減少體脂肪,有助於消除肥胖。


對身體而言具有重要作用的汗,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全身出汗,就能夠強化自律神經,提升代謝力,排出老舊廢物與毒素,對於美容與健康都有幫助。

資料來源:醫學博士 石井宏子、松原英多合著《遠紅外線三溫暖的秘密》(安立出版社)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鑑鏡詅痴

「鑑」字與「鏡」字在古代如果不是相通,起碼都可以交換使用吧。若論先後,「鑑」字還出現於「鏡」字之前。


「鑑」原作「監」,是象形字:中國人最早使用的是水鏡,盛水於器皿中,人從上而下地看著水面,就可以見到自己的倒影。從「監」到「鑑」和「鏡」,顯示了後來鏡從水鏡轉為銅鏡的過程。


銅鏡在中國流行甚久,早期而且還是矜貴的家具。直到清末民初似乎仍然有人使用銅鏡,但已漸漸被塗上水銀的玻璃鏡取代了。


將玻璃造的觀景器稱為「鏡」,則可能是明末清初的事。明清以來西方教士和外國商人帶來了玻璃鏡子和天文望遠鏡,對中國鏡子和光學儀器發展的歷史影響很大,應該有人做過紮實的研究吧。若有知道的,懇請不吝賜教。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何物蛟龍與周處的下場

即使沒有讀過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大約還是知道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吧。所謂三害,就是義興水中的蛟、山中的邅跡虎,以及周處自己。三者之中我情有獨鍾的對那蛟最感興趣,一直想弄清楚那是什麼形貌的動物。邅跡虎有說是帶點跛足的白額斑紋虎,《世說新語》只有一句「處即刺殺虎」就把牠解決了,可見惡極有限。蛟就不同了,書中說周處「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竟殺蛟而出。」毋庸置疑,確是有料到得多!


說到底《世說新語》並非《山海經》、《封神榜》或者《聊齋誌異》,這蛟不會是純粹幻想中的動物。我曾經考慮過鱷魚,只是中國文字裡很早就有牠的芳蹤,「噩」字還是象形文字哪!推來想去,都只能假定是大水蛇。但中國的河流之中,真的有像anaconda般粗大、足以廝殺幾天的大水蛇嗎?


《世說新語》裡的周處故事是大團圓結局的,「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可惜歷史的記載卻沒有那麼美滿:周處之後曾在吳國當官,吳亡出仕於晉朝,因與梁王司馬肜結怨而遭陷害,派往戰場寡不敵眾而慘死。我想起《舊約聖經》裡妻子給大衛王看中的烏利亞(Uriah)的命運,他們的尾運有些雷同。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早期香港圖像之一

這幅1816年英國畫家威廉˙哈維 (William Havell, 1782-1857)繪製的瀑布圖,是我們現時所知道的最早香港景物圖像。眾所周知香港早在幾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較大規模的移居則是在宋代及以後的事。是故找不到更早的香港圖像,可能是私人秘密收藏或是已經佚失了的緣故。


三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寫道:「宋元以來新界北部陸續有華人入遷定居,其中包括了重視科舉和教學的讀書人;他們開辦的書院,今天在錦田、大埔、上水、屏山等地,尚有遺跡三十多處。琴棋書畫是傳統中國文人的基本功夫,憑此可以推斷,有先民曾經描畫過本地的風貌。這些卷軸如果還有一些藏在民間,將來發現時必為香港的藝術歷史增添一兩章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