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4日 星期日

不為人知的英國王室

 

"Netflix關於英國王室的電視劇The Crown進入第四季,第7集名為The Hereditary Principle。講述王室有幾位親戚,因為嚴重智障,被送到精神病院多年,不但沒有對外披露,連王室族譜裏也在1961年記錄這幾位人士為已殁。"

215日的《明報》。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多寶魚來自黃竹坑工廠大廈

 

"…鯇魚跟中山脆肉鯇魚的區別;河南黑草羊吃的草不是黑色;菜芯芥蘭為何會來自千里之外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台灣番石榴當地人叫作芭樂;麒麟果火龍果其實是仙人掌的果實,原產自乾旱地區;東星斑產自南中國海;不少多寶魚則來自黃竹坑工廠大廈。"

11日的《明報》。


 

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吳灞陵

"在香港大學圖書館館藏尋找香港鄉郊歷史圖片時,總會看到1950年代由「吳灞陵」拍攝的照片。吳灞陵是個報人,亦是本土旅遊愛好者,早在1932年就成立了「庸社行友」旅行隊,先後寫了《香港風光》、《九龍風光》、《新界風光》、《離島風光》等書。他雖不是專業攝影師,但好的歷史紀錄不一定要有美圖秀秀的效果,他的大量紀錄,卻對研究香港城巿發展歷史相當有價值。" 見10月20日的《明報》。

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阿闊不是住在彩虹邨


 

"想起謝立文早年創作的阿闊,住在彩虹邨,說他和多黛的故事。草根貼地得要緊,卻有難以言喻的詩情畫意,堪稱地方誌的經典。有次見到謝立文,我問他討阿闊的續集。很多年前,他已先知先覺寫時代的失落,本土情懷的消逝。聊到一半,他自揭底牌,其實他住港島,很少過海,好像只去過一次彩虹邨而已。他的彩虹邨,不像楊學德的藍田充滿個人回憶,而更多是一種普遍屬於香港人的伊甸園,曾經豐盛無憂。"

 見913日的《明報》。

 我從小至1988年往英國學攝影前都住在彩虹邨,《樣衰阿闊》兩種繪本有購買閱讀過,印象不深。前幾年住處裝修,兩書如果不是送了給人,就是扔掉了。也不感到可惜。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從港大說劍橋

見8月17日的《信報》。 

 "年輕的她與愛人在康河相遇,兩個兒子劍橋畢業,母親一臉驕傲。今天,全世界卻在和她作對,她忍辱負重,不能放歌,更不能揮一揮衣袖的瀟灑。" 

我特別在意「忍辱負重」四個字,想到的不是林鄭,而是任職最近辭退了法律學者戴耀廷的港大高層的本文作者。是意有所指嗎?

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Hong Kong Diaspora


"上一輩的流徙是逃避,這一輩的流徙是走難。"
 
728日的《明報》。

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城皇街的文藝士多


"在中環半山,如果要選擇一條走到山下的路,我總會走城皇街,……臨近早年獲保育下來的永利街,是一間藍色鐵閘的懷舊地舖,裏面坐着一個文藝大叔,他的四周,有放了張愛玲張大春的書櫃,也有唐樓的花地磚。"

630日的《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