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多寶魚來自黃竹坑工廠大廈

 

"…鯇魚跟中山脆肉鯇魚的區別;河南黑草羊吃的草不是黑色;菜芯芥蘭為何會來自千里之外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台灣番石榴當地人叫作芭樂;麒麟果火龍果其實是仙人掌的果實,原產自乾旱地區;東星斑產自南中國海;不少多寶魚則來自黃竹坑工廠大廈。"

11日的《明報》。


 

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吳灞陵

"在香港大學圖書館館藏尋找香港鄉郊歷史圖片時,總會看到1950年代由「吳灞陵」拍攝的照片。吳灞陵是個報人,亦是本土旅遊愛好者,早在1932年就成立了「庸社行友」旅行隊,先後寫了《香港風光》、《九龍風光》、《新界風光》、《離島風光》等書。他雖不是專業攝影師,但好的歷史紀錄不一定要有美圖秀秀的效果,他的大量紀錄,卻對研究香港城巿發展歷史相當有價值。" 見10月20日的《明報》。

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阿闊不是住在彩虹邨


 

"想起謝立文早年創作的阿闊,住在彩虹邨,說他和多黛的故事。草根貼地得要緊,卻有難以言喻的詩情畫意,堪稱地方誌的經典。有次見到謝立文,我問他討阿闊的續集。很多年前,他已先知先覺寫時代的失落,本土情懷的消逝。聊到一半,他自揭底牌,其實他住港島,很少過海,好像只去過一次彩虹邨而已。他的彩虹邨,不像楊學德的藍田充滿個人回憶,而更多是一種普遍屬於香港人的伊甸園,曾經豐盛無憂。"

 見913日的《明報》。

 我從小至1988年往英國學攝影前都住在彩虹邨,《樣衰阿闊》兩種繪本有購買閱讀過,印象不深。前幾年住處裝修,兩書如果不是送了給人,就是扔掉了。也不感到可惜。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從港大說劍橋

見8月17日的《信報》。 

 "年輕的她與愛人在康河相遇,兩個兒子劍橋畢業,母親一臉驕傲。今天,全世界卻在和她作對,她忍辱負重,不能放歌,更不能揮一揮衣袖的瀟灑。" 

我特別在意「忍辱負重」四個字,想到的不是林鄭,而是任職最近辭退了法律學者戴耀廷的港大高層的本文作者。是意有所指嗎?

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Hong Kong Diaspora


"上一輩的流徙是逃避,這一輩的流徙是走難。"
 
728日的《明報》。

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城皇街的文藝士多


"在中環半山,如果要選擇一條走到山下的路,我總會走城皇街,……臨近早年獲保育下來的永利街,是一間藍色鐵閘的懷舊地舖,裏面坐着一個文藝大叔,他的四周,有放了張愛玲張大春的書櫃,也有唐樓的花地磚。"

630日的《明報》。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為香港紋身


"為了紀念消失的香港,已是紋身的最大理由。"

628的《明報》。

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高官多軟骨頭


"本來就沒有風骨的窩囊之人,稍遇壓迫,只會更順滑溜手,樂成幫兇;本來都算有良知的人,面對脅迫時立即變形、委曲求利,人數也絕對不少,這兩種人在特區高官中,目測應有99.9%"

613日的《明報》。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庚子凶年


"愈是精英,愈要小心行事,宜韜光養晦。"

66的《信報》。

2020年5月27日 星期三

香港新導演之母


"Winnie姓曾名麗芬,圈外人不太熟悉她,但她發行過的賣座片不計其數,像早年的《搶錢家族》,後來的《午夜凶鈴》。她自立門戶創立的高先(坊間暱稱「高登先」),近年便出品或發行了大放異彩的《狂舞派》《一念無明》《點五步》《空手道》《淪落人》等,亦包括今屆金像獎《金都》《幻愛》《戲棚》等,有圈內人稱她為「香港新導演之母」。"

528的《信報》。

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原來太子道還有一棵


"樹就在轉角處,已種植了很久,可能因為它很高大,萬一有狂風掃落,造成損傷,所以早兩年,它被大幅度修剪過,但經過時間的休養生息,樹葉更濃密。今天再見它,果實纍纍,美不勝收。"

526 日的《明報》。

2020年5月23日 星期六

別小看香港人



"別小看香港人。如果忘記了,請重新記住。"

524日的《明報》。


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香港文革開始?


"教育局長楊潤雄史無前例要求考評局取消他認為有問題的試題,他直指有關試題「沒有討論空間」,這是赤裸裸地行政干預學術。今天可直搗考評局心臟,明天便可劍指其他教育和文化機構。香港教育早已是中聯辦和林鄭政府的眼中刺,由司徒華創立、擁有十萬會員的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更是眼中釘,非要把它鬥垮鬥臭不可。"

518日的《明報》。

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無語成懺

今早《明報》網上版出了點意外,許多版面都出現了「沒有內容」的字樣。想不到一天下來,這意外成為了一種無語成懺。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林則徐倡種鴉片


"廈門大學教授楊國禎一九八年出版《林則徐傳》一書,記載林則徐一八五七年給時任江西撫州「署知府」文海的信中寫道:「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煙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鴉片)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

512的《信報》。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空中的蟲兒


"Beijing, Beijing, little worm,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House so high,
Like a tyrant in the sky!"

511的《信報》。

2020年5月5日 星期二

無法無天



"隨着中聯辦提出監督權這個概念後,不少港人高調唱和。然而,除了籠統地指特區是直屬於中央政府,故中央人民政府便有權監督《基本法》在香港的實施之外,支持者並未能提出任何具體的法律依據,監督權何來?"

56日的《明報》。
 

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原來魚木又名樹頭菜


"樹頭菜樹頂上的幼嫩樹葉,據說可醃製成酸菜,我相信這是它的名字來由;台灣漁民會用此樹刻成小魚來捕捉墨魚,或帶着小魚木塊出海,所以稱它為魚木。"

54日的《明報》。


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獨白下的教學


"不強求學生開啟攝錄功能,明白勉強冇幸福,有同學也許不想花時間化妝變臉,也許家居狹窄不想見人,也許同時在吃飯煲劇分身之中。結果,互動屏幕上一片黑暗,當老師的,有如面對黑洞,學習如何把教學熱情傾注到吞噬一切的黑暗中。"

428日的《明報》。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Bruce Aylward在加拿大也避席


"加拿大籍的世衞要員艾爾沃德(Bruce Aylward)在接受香港記者訪問中,扮電話斷線的爛招,把香港人惹怒得什麼似,然而請稍安,你們不孤獨,加拿大人對他一樣咬牙切齒,4月中召他回國答間,竟然曠課,你說大家有多氣。"

427的《信報》。

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香港電影還有希望


"預告片不到3分鐘,可幕幕剪出港人近年心之所繫的畫面,展露新的一個本土故事,混音同樣出色地穿梭於影像間,映畫與另一部影片的聲音重疊以構築新意義,例如片中以《犯罪現場》的對白「知唔知最恐怖嘅犯罪現場喺邊度」,再加插《掃毒2》的駕車撞入港鐵站畫面,當中有指車牌具暗示,讓不少人感歎如此高質素的剪輯實在值得獲獎。筆者看過不下10次,每次重看依然覺得頗為震撼,除了短片花費在剪裁的工夫、表達的意圖鮮明有力,亦有一種集各家「港產片」色彩之大成的感覺,括着港產片,除了因為內有台片《返校》等,也一如往年多屆有合拍片。"

425日的《明報》。

與全港第一的焗豬扒飯擦身而過

424的《信報》。 

金城是我在東大街的canteen, 在筲箕灣工作時多在那裡午膳。焗豬扒飯倒好像沒有吃過,也許沒有耐心等候吧。

2020年4月21日 星期二

書生大律師


Antony Dapiran: "The violence was in turn used by the authorities as an excuse to criminalise the entire movement, to describe protesters as rioters and thereby to delegitimise them and their demands."

4221《信報》。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既可防彈又可製造超級口罩的臉皮


林創成:"一個人臉皮厚到何等程度,才可以在瘟疫蔓延導致百業蕭條的時候加薪?不是貪圖一百幾十塊錢買廁紙啊,而是年薪一加就是12萬大元,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絕對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政壇奇葩,全球元首不得不甘拜下風。科學家應該研究一下其臉皮的特殊構造,說不定可以發明出有效防禦病毒的超級口罩。"

49的《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