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南北半球事補遺

昨天提到民初有人將女子胸部稱為什麼半球的事,背景除了已述的地圓說的新知外,還有1920年代前後發生的天乳運動。此事去年918日廣州《羊城晚報》發表了一篇林一秋撰寫的文章「女人胸前那點舊事」有些介紹,可以一看。此文在網上頗為廣泛流傳,有興趣的朋友自行上網搜索,想無難度也。

簡單的說,清代以來中國女性都流行束胸,大家都以平胸為美。共和革命後有女性嘗試反抗傳統,即被嚴厲取締。直到192738國際婦女節在武漢有女性發起裸體遊行,終於同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通過禁止女子束胸,由是蔓延全國,乃有曲線美的新說法。

由於天乳運動之初胸罩尚未流行,故此像附圖穆穉英繪製月份牌畫中女性的凸點情況,在當時來說屬於紀實而非誇張。

我對天乳運動的歷史並不稔熟,上面所說若有錯誤,敬請不吝賜教。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王佳芝與南北半球小考

至今仍然未看李安的電影《色˙戒》(2007),只因自嫌對於偽日時代的歷史未夠熟悉,恐怕會因此而不能充分把握戲中的情節。

只是當時有些關於該齣電影的討論我總是忐忑在心,老是希望終會有一天可以澄清了斷。據聞片子裡形容女主角的身體上圍時用了「南北半球」的說法,如果屬實的話則未免太過荒謬了,東經北緯嘛,怎麼可以弄錯的?

翻查原作者張愛玲的文本,則祖師奶奶的地理常識雖然未必十分高明,但到底也沒有搞錯:小說裡用上這個譬喻的只有一次,是易先生借機抽水的情況:「一坐定下來,他就抱著胳膊,一隻肘彎正抵在她乳房最肥滿的南半球外緣。這是他的慣技,表面上端坐,暗中卻在蝕骨銷魂,一陣陣麻上來。」

這裡「南半球」指的應該是王佳芝的乳房的下端,從星體形態來說,張愛玲的下筆算是準確的。

以甚麼半球來形容女性胸部,今天我們聽來好像很自然似的,甚至有點猥瑣,但在上世紀初年來說是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從吳稚暉的小說《上下古今談》(1911)裡可以看到,地圓說在二十世紀之初在中國其實是項新知,而將地球分做兩半來顯示更是新異需要曉諭才能明白的事。書中第二回裡有下面一段:

「地球地球,既然地是一個滴溜滾圓的球,如果弄得狠像,止好將木頭車起來,或者用紙骨糊起來,若畫在紙上,便畫了前面的半個,更沒有法子,畫出後面的半個,所以倘要把前面半個,同後面半個,一齊畫出來,一定要分畫兩個圈上,各畫一面,便指著春桃手中的小畫道,所以這圖上畫起兩個大圓圈,他們講地球的人,本來要把地球好像西瓜一樣,切成兩個半爿,一個半爿,叫做東半球,又一個半爿,叫做西半球,

張愛玲在1950年開始寫《色˙戒》一篇,不斷修改至1978年完成,南半球一詞是不是還算時髦,需要進一步的考證。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每逢咳嗽思馬尿

今年二月份持續乍暖還寒,加上連日勞累,終於患上感冒,在床上躺息了大半天。

鼻塞咳嗽是年中不免遇上的事:我用風油精擦鼻子往往能夠頑塞頓開,可咳嗽就沒有什麼靈方妙藥了。不得已看醫生固然費時煩厭,偏偏亦不見得其藥有何高明;所以多在藥房隨便買些現成配方處理一下就是了,基本上過得三五七天,它就會痊癒的了。

咳嗽得厲害的時候,總會想起年輕時在公立醫院看街症取得的藥水,不知道那個戲謯的傢伙為它取了個綽號曰「馬尿」。那其實是有兩種,一是深棕楬色的味道苦澀,一是黃或粉紅色有些甜味。我們總不知道醫生會開方給那一種,所以漸漸家裡就會同時儲存著兩種兼備。說來奇妙得很,若吃其中一種不行,改吃另一種則咳嗽就會迅速減止,是以大家都視之為靈藥。即使近年,探訪年齡背景相若的朋友談起此事,都有些讚歎之聲;好些家裡甚至仍有存貨,是父母輩往公立醫院定期看病時順便取來的。

上網看,外國竟然還有以馬尿命名的啤酒耶!

2011年2月5日 星期六

文化低下的宗主國

港台電視部前年有節目訪問前輩小說家倪匡,問他憎恨中國共產黨的原因。倪在回答時提及他在網上看過的一幅照片,在大陸的公車上有告示要求乘客「吐痰請向外吐,提高個人素質」。這照片最近也有朋友傳的了個數碼複本給我,就貼出來給大家看看。朋友傳送的影像還有幾種,有機會再發吧。

從節目內容來說,倪匡拉出此照來談有點無厘頭。我猜測的是他出生成長於上海,對中國歷史和民族有比較深厚的感情;當他看見此照時大概覺得現時中國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低落,那即使不完全是中共的責任 ─ 中國人有此情緒大概始自晚清,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 ─ 中共掌權六十年了,起碼沒有盡力將之提升起來。

坦白說,這類照片我近年收過不少。對於香港的華人來說,我總懷疑國家感情之外還有另一種荒謬的情緒。說到底那是我們的宗主國啊,怎麼可能文化素質會比香港的社會還要差呢?

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

可以劏就劏

昨天提及韋基舜在《吾土吾情II》裡的文章,題目原是「鸚鵡、白兔皆寵物」。但好像是中國人的本性似的,作者後來談的還是宰吃烹調等事,而且還要引經據典,指出廣東人口頭稱屠宰的「劏」字,實為「湯」字之誤:

孔仲南太史公撰編的《廣東俗語攷》則謂:『粵人宰牲謂之湯。蓋宰後必以湯去其毛。凡宰必用湯故以湯字代宰也。俗作劏誤。』」

我個人來說總覺得語言文字是活的不能全靠追源溯始,靈活易用其實更為重要。平情而論,以「湯」解宰殺來得未免太過轉折了,連許慎的六法都不能歸類,真的不如「劏」的形聲結合那麼手起刀落。是以我贊成從俗,不以「劏」為錯誤。

附圖是在網上搜尋器Google鍵入「劏」字後,圖片部分出現的首幅圖像,感覺不錯,就貼在這裡了。



2011年2月2日 星期三

兔與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紀錄裡頭,兔的地位不高,甚至比不上老鼠:後者在十九世紀末期曾引起過一場瘟疫,導致上環太平山區拆毀重建。

翻查檔案,兔子在香港歷史上稍有足跡的止有一條:韋基舜在其書《吾土吾情II(2005)178中曾經寫道:「記得二次大戰接近尾聲時,約為1944年左右,香港忽然出現一股養兔熱。據講,這由於日本人用兔仔血液做血清,市民趨之若騖,兔仔售價有如近日股價般直線上升,家家戶戶養兔仔漁利。真相如何,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