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用雞蛋換走了大衛

在一堵高大堅實的牆和向它撞擊的雞蛋之間,我永遠都站在雞蛋的一方。」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今年二月在以色列接受「耶路撒冷文學獎」時,曾經用英語發表講話,當中包括了這句迅速成為了聲咬的譬喻。


全讀他的講辭,可知他的「牆與雞蛋」起碼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戰爭(例如以巴之戰)裡的武器與平民,二是人類社會裡的建制與個人。關於後者,村上春樹有這樣的解釋:「這牆有個名字:那就是體制』。體制本來是要保護我們的,但有時候它卻會衍生出自己的生命,然後就開始殘殺我們,並使我們去殘殺別人 冷酷、有效、有系統地去殘殺。」


村上春樹不愧為當代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牆與雞蛋」的譬喻可謂是不脛而走,連《信報》主筆練乙錚今天也徵用了它,以形容中共與跟它抗衡的劉曉波



我不懂日語,卻總懷疑出處其實來自中國的成語「以卵投石」。上網搜尋,此語的來源有二,都是在戰國時代:《荀子、議兵》:「經桀作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另《墨子、貴義》:「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猶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不可毀也。」


由於有兩個出處,我猜在戰國當時來說,這是個流行諺語。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荀子或者墨子,在使用此詞時都站在了強權的牆的一方 墨子還是中國思想家之中最接近庶民和社會主義的哪。我小時候也學過此詞,卻也從來沒有聽過老師會讚許雞蛋的勇敢的。


換句話說,村上春樹引用這成語的動人之處,就是顛覆了兩千多年來的立場,令我們重新反省,到底自己要站在牆抑或雞蛋的一方。


其實以小戰大,或者以小眾之力對抗如國家機器的景況,西方早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寓言,就是《聖經》裡頭的大衛挑戰巨人歌利亞,而且,傳統以來引述這寓言或者它的故事架構的,往往都站在弱者大衛的一方。


這樣說來,村上春樹實在是覆述了大衛與歌利亞的譬喻,巧妙之處是他將雞蛋換走了大衛的角色而已。這在以大衛之星作為國旗,號稱大衛之子的國度以色列裡,似乎饒有深義喔。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早期香港圖像之二

正如前述,今日香港地區在宋元以來就有漢族居住,但未知有無本地的圖像遺留下來。是故,暫時只能以嘉慶二十四年(1819)王祟熙修編的《新安縣志》書中刊印的兩幅香港地景的水墨畫,作為最早的參考。


此二圖之一為《杯渡禪踪》,即今日屯門的青山。這是香港地區之中較早有歷史紀錄的地方,五代劉宋時就有杯渡禪師在此落腳。可以說,是所謂「歷史名勝」。


另一圖就是這裡貼上的《甘泉飛瀑》。後世的研究者都普遍認為即是香港仔華富邨後面的瀑布區。若從此圖所繪的地理形勢看來,我也覺得不無道理。至於為何此地成為香港二景之一,大概是因為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以來每有外國船隻在此汲取食水,而漸為人知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