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暴!暴!暴!

見12月28日的明報。

石琪:"用一個漢字來總結二○一九年,我的選擇是「暴」。"

馬傑偉:"二○二○年打後,港人要學習,在極權之下如何站起來似番個人。"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西貢不再紅


"傳媒把注意力集中在大熱倒灶的何君堯身上,卻忽視了另一位建制紅人、林鄭月娥老友吳仕福。吳仕福二十多年在西貢建立的政治版圖一夕之間竟被一個素人翻盤,…… 西貢素有紅色根據地之稱,抗戰期間東江游擊隊便以西貢為主要駐地,一直以來左派在西貢呼風喚雨。回歸後西貢鄉事派、地區勢力和愛國力量結合一起,在中聯辦協調下成為牢不可破的鐵三角,區議會長期以來就成為以「福哥」為首的建制派天下,他們今次在選舉中全軍覆沒,主要原因是年輕選民向傳統勢力投不信任票,建制派事前也預計會失去兩三個議席,沒想到會是一鋪清袋。"

1214的《明報》。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抗爭三十年


"很多人問,半年了,還會持續多久? 一個不科學的估算,二一四年雨傘運動,警察發射八十七枚催淚彈引發了超過兩個月的抗爭;二一九年,警察至今瘋狂發射了超過一萬六千枚催淚彈,按比例計算,如果要講一個期限,那是三十年;而且這回的催淚彈,深入社區,射入民居,還未止息。"

1210日的《明報》。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牛油果天然染


"半年前,她告訴我她和男友正在研究以牛油果核染布。半年後,香港易了容,我們的靈魂也蛻了一層皮;而她最近告訴我研發成功,還邀請我去他們的牛油果天然染展覽。"

128的《明報》。

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詳細記錄警察的罪行



"智利小說家波拉尼奧那本巨著《2666》,用了一整個章節寫下城裏上百位女性被死亡事件,警察偵查無果。波拉尼奧行文冷靜翔實,枯燥近乎報告式,但逐一呈現的死者細節以及無解的狀態排山倒海羅列出來,沉重得要把人逼瘋,得耐着性子讀完,才對得住他的用心。這章題為「罪行」。"

121的《明報》。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傳統中國的師道


1129的《信報》。

"1949年錢穆初到香港,發現廣東人住處門口,家家戶戶都掛一個「天地君親師」牌位,供奉香燭,深感中國文化傳播之深遠。"

濫說「其實」


1129的《明報》。 

說來慚愧,我也是口頭常用「其實」的人。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怎樣面對失敗?


"諉過於人、強找藉口、否認落敗都是我們從小到大學到要避免的東西,我就是喜歡建制派永遠都像長不大的小朋友一樣,永遠都不怕公開表露自己的天真和幼稚。"

見11月27日的明報。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盲撐者U-turn


黃明樂:「林鄭氣數已盡,大概也不需這些權威來證明。一葉知秋,當你看見那些建制派的文膽打手,盲撐林鄭到這天,忽然180U-turn,不再撐林鄭,只撐警察,甚至大罵林鄭未盡全力撐警,這些風吹草動,牛頭角順嫂都知發生咩事。」 

1029日的《明報》。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警暴是毒瘤


馬傑偉:"請你不要說什麼珍惜香港之類的廢話。你是一個冷血、偽善、邪惡的毒瘤。一隻流膿惡臭的毒瘤,還自稱守護香港的忠僕,令人厭惡之極。你是在施暴,不是在制暴。你賴死唔走,也逃不過命運,遺臭於歷史,是個喪失良知的奴婢。

1017日的《明報》。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誰是暴徒?


李柱銘:"林鄭上述言論當然是衝着示威者而說,但在許多港人眼中,那些「暴徒」實在是暴警。過去百多日,大家有目共睹,有暴警「非常殘忍地毆打」毫無反擊能力的被捕人士,而且愈來愈「沒有底線」、「無法無天」,可是,那些暴警卻是全副武裝,既沒有委任證,制服上亦沒有警員號碼,根本「不能識別身分」,故他們可群而「罔顧法紀做出一些違法行為」,而市民根本投訴無門。何况,暴警的違法行為竟獲林鄭及一眾親共人士「『撐腰』或合理化」,確實「令事件更難處理,社會更難平靜下來」。"

1015日的《明報》。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港產片最輝煌的最後一年

"2002年。在某種意義上,這一年正是香港電影步向死亡前的最後一年。因為香港政府在2003年與內地簽訂CEPA,合拍片的出現,便開始迅速操控和扭曲整個香港電影工業。"

1012日的《明報》。

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蛇蠍藍絲心


分別見於925101日、104日的《明報》。潘女士寫的文章,我不想引用任何一個字,只希望藉著今天王偉雄在《蘋果日報》的文章的半段作為回應:

這場運動絕不是一群少不更事的年青人鬧事,發洩不滿,否則運動不會持續那麼久,也不可能有那麼多年青人以各種方式積極參與,不怕打,不怕被捕,甚至不怕死。藍絲老海鮮們,請不要輕看和曲解香港的年青人,他們比你們年青時的政治識見、勇氣、甚至道德情操可能都強得多了。」




2019年9月18日 星期三

像1881這樣的商場

919的《明報》。是日該報專欄版有兩篇都以「冤有頭債有主」為標題,而且近乎並肩似的平置在一起。我較喜歡的是記者Clara Chan的一篇,討論廿二年來的香港政府的經濟政策有很精到的批評:「所謂的政府負責人,請撫心自問,回歸都廿二年了,除了地產,香港有什麼發展過?所謂帶動經濟的主要活動,就只有引入大陸自由行這政策。於是,對香港整個社會民生所帶來的浩劫,是無窮無盡的。作為這個政府的負責人,請撫心自問,究竟是誰令整個香港嚴重倚賴單一客源收入?現今大水喉沒有了,就來指摘示威者和市民搞出爛攤子。…… 是誰逼香港打工仔逢假期就出埠四處跑,不留港消費?就是政府和各大孖沙啊。上班已經對着那些一式一樣的商場,只有金舖和藥房,誰都喊悶吧?」

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財富的代價


"改變歷史的通常都不是有錢人,他們永遠是最後被改變的,高尚的情操,有錢更難得到。"

 95的《明報》。

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從1954到2019,是時候跨越李約瑟之問了

721的《明報》。我想,在中共大量使用科技來控制人民的今天,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更深入的問題。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正邪對壘


兩篇拍拖般刊登在528《明報》的專欄文章。

李柱銘:「筆者向來強調,中共是把香港問題國際化的始作俑者,當年他們把《聯合聲明》在聯合國登記,高調爭取國際社會支持,故如今中共不按本子辦事,而林鄭月娥又不捍衛特區權益,外國政府為港人發聲,才是『理所當然。』」

潘麗瓊:「任特之戰,如正邪對壘,究竟誰勝誰負?人間正道是滄桑。」


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光州5月18日


"每年518,韓國總統都會親臨光州,出席紀念儀式,永遠記住為爭取韓國民主而犧牲的每一個名字,永遠記住民主的道路是如何走過來。"

522的《明報》。

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傳說中的會計師夫婦


舊同學丁母憂,一誌。

328的《明報》。

2019年3月24日 星期日

傳媒更要對引渡法


"經常需往內地採訪的記者,更加是高危一族,每次採訪大陸官方不歡迎報道的負面新聞,安危都在刀口上。現時只要能返抵香港便告安全,將來仍會安全嗎?為何媒體組織和機構,至今不發一言?"
 
325的《明報》。 "

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荃灣的大會堂、麥理浩、文藝



"香港人懷念這位港督,大多是欣賞他的十年建公屋計劃和創立各種福利政策,但他自己最感窩心的卻是文化發展。一九九七年他重返香港出席移交活動接受訪問,問他最懷記的任上措施是什麼,他的回答是:一九七三年創辦的香港藝術節。此後藝術節年年舉辦,至今不斷,麥理浩應該很安慰了。他任上還創立了音樂事務處,讓才華橫溢的年輕本土政務官擔任總監,推動香港的音樂教育。"

34的《明報》。